10月31日,弘阳地产发布公告称袁春先生获委任为集团的联席总裁。公告称袁春主要负责协助本公司行政总裁有关集团营运及营销管理的工作。
资料显示,袁春,现年45岁,于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曾担任鸿坤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于2010 年3月至2014年5月担任杭州龙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2014年5月至2017年12 月,调任为龙湖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连同其附属公司)副总裁。 1996年7月至2010年3月曾任职于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
焦点地产新闻查询得知,弘阳地产目前的行政总裁为蒋达强和张良,两人曾在旭辉任职时便是搭档,蒋达强曾任旭辉集团副总裁、上海区域事业部总裁、海南事业部董事长,张良则是旭辉前副总裁兼首席人力资源官。
此前公开采访中,谈及加盟鸿坤的原因,袁春曾表示,自己加入鸿坤的原因,是跟董事长赵斌投缘。“赵彬董事长肯定是对我放权的,我可以独立的做一些事情,这一点也是跟董事长达成的共识”。而赵彬则是鸿坤集团的董事长兼创始人。
深耕南京的本土房企弘阳地产虽规模不大,但野心不小。2017年,弘阳集团董事长曾焕沙提出“2020战略”,表示要在2020年完成千亿目标。2018年3月,弘阳高调公布了挖来的9大高管名单。
2019上半年,弘阳地产合约销售金额达人民币302.5亿元,同比大幅上升42.7%;签约面积达229.2万平方米,同比大幅上升48.3%。同时,在今年以来,弘阳地产在土地市场较为活跃,积极扩储,8月,弘阳地产一天之内在江苏南通、浙江乌镇斩获两个项目,5月,弘阳地产便曾在三天内于南京、常州、温州、张家港四城斩获多幅地块。
弘阳地产的2019年的年度目标为700亿-800亿,而就其前9月的表现来看。累计销售额仅为437.59亿元,同比增长40.09%,完成全年目标约62.4%。而据克而瑞统计今年九月房企完成年销售目标完成率均值为70.77%,可见弘阳年底业绩承压。
前9月单月销售额约48亿元。若单就第三季度的表现来看,单月销售额仅约45亿元,在“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弘阳地产的销售业绩却在下滑。接下来的两个月,如果弘阳地产想要如期达标,预计每月的合约销售额要达到54亿元。
袁春出色的营销能力于圈内闻名,最早接手龙湖杭州区域的时候,让杭州龙湖在当年就实现了业绩大幅提升,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将杭州龙湖的销售额带到了集团第三。
明星经理人袁春
10月31日,弘阳选择在袁春正式入职的第一天,以公告形式官宣了这一消息——“袁春获委任为集团的联席总裁,自2019年10月31日起生效。袁春主要负责协助公司行政总裁有关集团营运及营销管理的工作”。
作为圈内的明星经理人,袁春的履历可谓亮眼,其职业生涯的主要经历来自于中海和龙湖。
袁春毕业后便加入了中海地产,历时14年,辗转三地,先后担任中海地产上海公司工程师、项目经理,中海地产中山公司副总经理,中海地产青岛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2010年,袁春离开中海加入龙湖,最早接手龙湖杭州区域。凭借出色的营销和团队管理能力,袁春不仅当年就带领杭州龙湖实现了业绩大幅提升,更是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将杭州龙湖的销售额带到了集团第三,仅次于重庆和北京两个大本营。
2014年,袁春接替离职的秦力洪,任龙湖副总裁兼品牌及营销部总经理,随后三年,龙湖实现500亿元到1500亿元的爆发式发展。
2017年,一度被传言为CEO“准接班人”的袁春选择告别龙湖,行业内较为普遍的看法为,袁春需要一个更大的授权来施展其个人抱负,而CEO邵明晓尚有五年任期,对于年富力强的袁春而言“五年太久,只争朝夕”。
于是2017年底,袁春离开龙湖,转而加入鸿坤地产,因为其出色的履历和强劲的个人能力一度让市场对于鸿坤的未来充满期待。然而,双方的蜜月期并没有维持多久,今年8月,袁春从鸿坤离职。
弘阳地产困境
袁春加盟后,弘阳的职业经理人天团再次扩军。去年上市时,弘阳曾开展过一波“挖人大战”,3月时高调举办的一场9位高管集体入职仪式让这家偏安一隅的区域房企收获了不少关注。这些空降弘阳的高管背景中,相似之处为皆来自“新千亿”房企,显而易见,刚刚进入行业百强的弘阳想复制这些房企新势力的成长路径。
2017年时,弘阳集团董事长曾焕沙提出“2020战略”,表示要在2020年完成千亿目标。
2018年,弘阳完成了473.4亿元的销售额。2019年,其将业绩目标定为600亿元,增长26%,跨越并不大,截至9月底,弘阳实现销售额437.59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72.9%。
与此同时,上市一年多来,弘阳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即便低价入市,股价在上市最初的两日迅速被拉升至2.57港元之后便长期徘徊于发行价2.28港元左右。同时,其市盈率、市销率、市现率也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截至10月31日,弘阳地产报收2.49港元,下跌1.97%,市值82.67亿港元。
这一体量显然落后同梯队的其他房企,与其规模相当的宝龙地产、保利置业、中骏集团的总市值分别为207亿港元、103亿港元和158亿港元。
拥有一众明星职业经理人的弘阳为何交不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有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直言,因为基础太弱。其坦言,弘阳的项目多为合作开发,权益占比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此前为了上市扩大土储导致项目良莠不齐,利润表现不佳。
上市前的2015-2017年,弘阳的营收分别为53.77亿元、87.75亿元、61.4亿元,与之对应的净利润为13.29亿元、9.31亿元、11.95亿元,可见虽然营收大幅上涨,净利润却下滑显著。
与此同时,弘阳地产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相比,比值分别为1.8、0.96、-2.93,呈现持续下降的现象,特别是2017年,该比值已经呈现负数。一名注册会计师向记者表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的比值越大,那么企业的盈利质量越好,反之越差。
2018年,弘阳的净利润率下滑5.2个百分点至14.3%,今年上半年,得益于账面资产的增加,弘阳的净利水平得以改善。然而,权益占比过低依然是弘阳当前的现状,3月业绩会上,弘阳表示今年全年销售目标为600亿元,权益占比约为50%,中期业绩会上,弘阳地产总裁何捷表示,合作拿地依然是坚持的战略,占到整个拿地的91%。
另一名行业人士表示,因为存在结转周期,房企的表现投射到财务层面会有2年左右的时间差,但话锋一转,其强调,相较于人的作用,土地资源优势对于业绩的影响更加显著。袁春的营销能力毋庸置疑,但能否带动弘阳尚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