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金商网金商资讯名企 正文

中骏区域又合并!年内已有近20家房企大幅度调整组织架构

赢商网
摘要:来源:地产人言(ID:dichanrenyan)艳姐team

  来源:地产人言(ID:dichanrenyan)艳姐team

  最近,网上传出消息,中骏又一次进行了区域合并:将云贵区域并入川渝区域,并组成了新的西南区域。

  经过此番调整后,中骏地产在全国的布局变成了七个区域:

  东南区域——负责人彭飞;

  海西区域——负责人蔡亦忠;

  华北区域——负责人李辉;

  山东区域——负责人孙波;

  中原区域——负责人蒲林;

  华南区域——负责人梁国洪;

  西南区域——负责人薄禄伟。

  文章开头是用了“又”这个字,是因为打从去年六月起,这已经是中骏的第四次区域合并了。

  2020年6月,中骏将原上海公司和杭州公司合并为东南区域公司,原南京公司变更为苏皖区域公司,原重庆公司变更为川渝区域公司,原广州公司变更为湖广区域公司。

  今年三月,中骏又将湖广区域公司与粤桂区域公司合并为华南区域公司,由集团助理总裁梁国洪出任华南区域公司总经理。

  今年六月,东南区域公司与苏皖区域公司再度合并,名称仍为东南区域公司,助理总裁彭飞先生出任东南区域公司总经理。

  而从今年开始,频繁对区域结构进行调整的房企远不止中骏一家。

  01

  合并还是拆分?

  这是个问题

  今年对于整个地产行业来说,是个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各类调控政策不断出手的大环境下,行业的共识逐渐形成的过程:行业微利时代到来,竞争进入白热化,告别了粗放管理时代,聚焦精细化、更灵活的体制,将权力进一步下放,架构更加精简,不断推进区域深耕。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仅仅在今年上半年,就有近20家房企对组织架构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这个数量已经逼近了去年全年。

  而其中调整的一个方式就是:区域合并,或者拆分。

  除了中骏外,合并的公司还有新城控股、中南置地和融信。

  新城控股在今年一月将住开事业部的19个区聚变为14区,分别是:沪苏大区、华北大区、浙江大区、苏南大区、华南大区、淮海大区、山东大区、苏皖大区、湖北大区、豫陕大区、成渝大区、湖南大区、皖赣大区和云贵大区。

  五月份,中南置地将苏中区域公司和苏南区域公司合并成了苏沪区域公司,南京和苏北合并成了苏皖区域公司,青岛和鲁西合并成了山东区域公司,浙东和浙南合并成浙东区域公司,武合和长沙合并成武合区域公司,辽宁、北京、天津与河北的所有项目都归属新成立的北方区域公司管理。

  七月份,融信集团近期将江苏区域撤销,将其并入沪苏区域集团,由融信集团助理总裁兼沪苏区域集团总裁欧国飞管理。

  而在此之前,他们还撤销了广东区域,并入福建区域集团;天津区域、山西区域合并为华北区域公司,由总经理姜文楠管理。

  撤销江苏区域后,融信的十个区域集团或公司,已经减少到了七个。

  有的忙着把区域合并,有的则急着拆分,增加了麾下的区域公司,比如新城控股、华润置地和万科。

  新城控股将住宅开发事业部区域合并的同时,商业开发事业部则从三个区域变成了四个,新增了西区区域公司,中区区域公司改名成了东南区区域公司。

  华润置地则在五月份将华南大区拆分成了深圳大区和华南大区,深圳大区设置了四个片区和两个城市公司。

  根据路边社消息,龙光原总经理朱奎已于近日正式辞职,原西南区域调整为西南区域和川渝区域,新的西南区域辐射广西、云南和贵州;川渝区域目前只在成都有项目,年内计划进军重庆,未来也会布局西安。

  老大哥万科则将原来的五个区域调整成了七个,分别是:北京、东北、华中、南方、上海和西北。

  更多的房企区域调整内容如下表所示

  

  02

  合并的逻辑:

  集中优势兵力,增加战略纵深

  为什么有的公司选择合并,有的选择裂变呢?

  拿中骏的最近这次合并来看,主要的原因是:

  云贵区域负责人已经空置半年多,此期间集团副总裁兼任该职务,而中骏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与此同时,云贵区域的销售额始终不高,业绩只达到已经实现百亿销售额的川渝区域的三成左右。

  所以,既无领导,业绩又一般,不如合并起来,还能让原川渝区域进行反哺。而且现任西南区域负责人薄禄伟是投资出身,在拿地方面很有建树,合并后,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互补。

  见微知著,由中骏背后的逻辑也可以看到房企区域合并的原因。

  三道红线之后,加上频繁的政策调控,整个行业如今的主旋律已经是努力活下去,所以向管理要红利已经成为了业内耳熟能详的名言。

  结合这个大背景,再加上不同的区域、城市和市场的差异,“一城一策“的精准经营思路是每个房企的必修课,但这也给集团总部带来了困难,因为每个城市对应的策略不同,所以集团在决策和管理时,复杂性大大增加。

  因此,想要节约集团管理的精力,支撑更大规模发展的组织变革,在中间增加大区,赋予区域更多的决策权,不失为一条良策。

  详细说来,房企区域大合并背后有以下几个考量。

  首先,希望通过合并区域给与一线更大的发展纵深和空间灵活度。

  在过去多区域分布的状态下,区域公司空间纵深过小,必然束手束脚,在区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区域合并后势必带来区域管理空间的扩大,通过合并,可以聚合更强的投资竞争力,采取更为灵活的空间布局策略,精准、快速把握进程的起伏周期。

  其次,区域合并也可以锤炼房企的组织管理能力,探索更大规模下的管理方法论。

  区域小集团化后,尤其放权、赋能、资源倾斜一线后,区域公司能在周转效率提升、生产和品质稳定、集团内部多元业务联动、金融资源获取、区域品牌建设及人均效能提升上取得更强有力的突破,也会面向未来贡献前瞻管理实践。

  再次,区域合并后,能进一步巩固房企在传统优势区域的深耕能力。

  房企的区域合并动作,一般遵循着“优势区域吞并弱势区域”,“大区域吃掉小区域”的特点,例如中南今年的区域合并主要发生在江苏、山东、浙江几个中南传统优势区域。其中的几个大型区域公司都已经做到了百亿以上规模,区域合并也是为匹配城市群量级的行业竞争。

  03

  拆分的理由:

  更加因地制宜,更加精细的管控

  当然,具体到企业身上,这个逻辑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企业更加适合的道路是裂变。特别是那些布局全国,家大业大的头部房企。

  这些房企单个区域的管理半径过大,甚至说一个区域的体量就足以成为顶得上一家中型房企,这就很难进行精细化管理,所以他们要做的就是将区域拆分,才能实现管理的精细化。

  万科、华润等对区域的拆分就是基于这个逻辑。

  而拆分区域最为频繁的还属碧桂园。

  2020年10月,碧桂园从73个区域裂变成104个,此次裂变后,碧桂园每个区域管辖3-5个城市,县区不超过15个,区域深耕后要达到15%以上的市场份额。

  随后又进行了一次变化,到如今,碧桂园的区域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06个。

  房地产发展到现在,基本上已经成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趋势。

  每次分分合合都会影响到具体的人身上,对于那些合并区域的房企来说,职业生涯很可能面临降职或者失业,但对于区域裂变的企业来说,拆分出的企业所造成的权力真空对他们而言是一次上位的机会。

  就比如碧桂园这次变动的区域总中,新上任的川南区域总张益、滇西南区域总鹏龙都出身与碧桂园的人才培养体系——“未来领袖”,据调查得知,目前的106个区域未来领袖已经占了一半,还有的则来自于碧桂园的老臣或者年轻人才培养体系的碧业生。

  除了上述几家之外,龙湖最近也动作颇多,不过他们既不是区域合并或者裂变,而是平地抠饼,直接新增了“四大营销”新战区,即“华北战区(含成都),华南战区(含重庆),华东战区,华中战区。

  多年以来,龙湖都采用的是“总部—城市公司—项目"的两级架构管控,非常扁平化,这样的好处是管控效率快,更直接,而这次突然多出来的四大营销战区则是多出了一级。

  这也是龙湖面对新形势,新阶段进行主动营销变革。

  首先,作为一家民营企业,龙湖虽然位列行业前十,但在今年的强势政策管控下,国企央企的优势已经越发明显,如今前十的房企,央企已经占据七席,11到15的梯队前十垂涎欲滴,龙湖的压力并不算小。

  其次,龙湖的住宅回款不是全部投入住宅业务,而是要拿出其中的10%投入到持有地产中,相对于其他房企而言,龙湖住宅的增速有一定掣肘,所以必须要加强营销的力度。

  可以看到,面对行业剧变,各家房企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是嫌管理成本太高,干脆合并了区域,有的是嫌一个区域管不过来,各种拆分,还有的专门增加了一级管理架构。

  随大流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当下的困局中,每家房企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手段,才能突出重围。

  参考资料:

  中骏地产再次进行区域合并。乐居财经

  融信10大区域减至7个!组织架构大调整的4点原因。地产人言

  龙湖新增“四大营销战区”,地产总裁参考

阅读全文
返回首页